您的位置:首页 > 智库专家 > 国家智库专家

所属机构

个人简历

         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祖籍山西(父亲孙子明是山西祁县人,革命军人,退伍之后转业到岳阳1986年留兰州大学任教。1992年留北京大学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体改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保险学会会员,美国国际保险学会会员,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会员,亚太地区风险与保险学会常务理事。1991年荣获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1994年被评为北京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10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10年-2018年)。
2014年荣获约翰·毕克利奖(John S. Bickley Founder’s Award),孙祁祥教授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学者,孙祁祥教授是IIS董事会里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大陆学者,也是连续13年应邀作为学术主持人主持分会讨论的唯一一位亚洲学者。 
2014年11月26日,当选为首都女教授协会会长。
2014年12月15日担任富邦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任职资格。
2015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17年2月28日,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教育工作

孙祁祥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教学工作中也颇有建树。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专业的创始人,她为北大保险学专业的建设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系伊始,为了尽快摆脱无教材、无教师、无课程、无学生的“四无”状态,她于1994年赴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商学院,师从美国著名的保险学教授约翰·朗和约瑟夫·贝尔思,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生活。随即,她又到美国林肯国民保险公司进行考察。通过学习、比较、研究和实地考察,她对发展中国的保险业和保险教学有了一个大致清醒的认识。1996年,孙祁祥撰写的《保险学》在40多家出版社、60多所大学选送的近400种全国11门经济类核心课程教材评选中,脱颖而出,被国家教委指定为全国高校推荐用书。此外她还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出版北京大学保险学丛书,主译和总校了美国著名保险学教科书《风险管理与保险》。在短短的几年里,孙祁祥已在国内外保险学界崭露头角,她所领导的北大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也在保险学界名声鹊起。
孙祁祥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阿根廷、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演讲和参加国际会议。1999年担任第二界亚太地区风险与保险年会的分会主持人。2000年被美国国际保险学会邀请担任其年会的学术主持人。2000年2月,孙祁祥又应美国国家经济局的邀请,赴哈佛大学做为期一年的高级访问学者。

获奖记录
1987年 荣获兰州大学“首届校长基金奖”
1991年 荣获北京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十佳”荣誉称号
1994年 北京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
1995年 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人选
2002年 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
2009年 荣获“中国保险年度人物”
2010年 荣获‘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2012年 荣获“北京市‘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市高校‘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
2015年 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17年2月28日 荣获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工作经历
1973年4月—1976年12月
湖南省岳阳地区中村公社大众大队
下乡知青
1976年12月—1979年7月
湖南省岳阳地区邮电局
话务员
1986年9月—1989年9月
兰州大学经济系
教师
1992年9月—1993年7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讲师
1993年8月—1997年7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副教授、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
1997年8月—2002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
2002年—2010年5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副院长、兼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
2010年7月—2018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院长
2014年12月15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孙祁祥任职资格的批复,批复称,经审核,核准孙祁祥担任富邦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任职资格。

研究领域

       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
保险监管
国际保险市场比较研究
金融一体化
国家所有制改革
市场经济理论与实务

教育背景

1979年考入兰州大学经济学系,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
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

教务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保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经济学总会理事
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
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
“Journalof Risk and Insurance Review”编委
“Asia-Pacific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编委
美国国际保险学会(IIS)董事会成员、学术主持人
亚太风险与保险学会前主席
银保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IAC)咨询委员

研究成果

出版专著2部,主笔、主编著作7部。在《经济研究》、《改革》、《管理世界》、《保险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早在1987年,孙祁祥以一篇题为《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国家所有制形式》的论文开始在经济学界初露锋芒。该论文中,孙祁祥提出了传统的国家所有制形式在理论上是与商品经济对立的,是短缺经济的主要根源,传统的国家所有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改革传统的国家所有制不等于改变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等观点。这篇论文以加编者按的形式发表在《金融时报》的头版上,在当时应起很大反响。
1992年孙祁祥所作的题为“模式转换时期的收入流程”的博士论文在有多位著名经济学家组成的答辩会上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部“选材新颖、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著作。”书中的一些观点,如“外赋权力与宏观失控”,“经济主体收入影响资源配置率”,“总量膨胀、结构失衡的三大循环效应”等为理论界所接受和使用。这篇论文于1993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并荣获1994年度北京市第三届哲学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孙祁祥带着“首届北大研究生学术十佳”的称号顺利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并在次年出任经济学院新增的保险学专业主任
1993年《经济研究》刊登的“市场经济与竞争机会的平等”是孙祁祥发表的又一篇颇具影响的学术论文。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并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重视。该文章于1996年荣获“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
1993年10月16日《中国证券报》以“中国保险业的态势与思路——孙祁祥博士访谈录”为题,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这篇专访,在保险界反响强烈。此文被《竞争保险》一书全文引用。
孙祁祥曾参与“八五”规划项目《股份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市场经济”和国家十部委联合调查组课题“香港回归后深圳的地位和作用”。担任过北京大学重点课题“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系”的总负责人和中国保监会重点课题“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体系”的总负责人之一。
1995年,孙祁祥从国外学习回来。猎头公司开出了30万人民币的高薪“挖”她。当时月薪只有400多元的孙祁祥说:“不是说地球离了谁不转,但我当初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回来建设北大保险学科。为了个人目的离开这项工作,不符合我做人的原则。”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第七届)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第三、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一届)
中国保险学会兴亚创新基金保险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2006年)
中国保险学会优秀论文奖(2006年)
《空帐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2001年入选“北京大学首届文科论坛”经济学论文; 2002年获“北京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保险学》,1999年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推荐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产权制度、风险机制与经理者阶层》,1998年荣获“当代企业改革论坛”首届年会征文评比优秀论文奖。
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1996年)
《论两种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经济参考报》,获1995年度全国报纸理论文章二等奖。
《市场经济与竞争机会的平等》,《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1997年荣获“首届陈岱孙经济学论文奖”。
《分配结构与资源配置》,《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1995年荣获第二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模式转换时期的收入流程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荣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论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国家、企业与市场》,1988年获“全国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入选论文奖”。
《我国租赁经营的实践对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启示》,《经济纵横》l988年第12期,荣获全国第二次工业企业租赁经营实践与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未定稿》1987年第17期,荣获全国第二届财经院校研究生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兰州大学青年教师优秀论文奖”。
《从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看中国企业的惰性》,1986年获首届中青年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