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库专家 > 国家智库专家

所属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个人简历

1991年-1993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助教
1993年-1996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讲师
1996年-1999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1998年2月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1998年-2001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
1999年9月-2000年2月 瑞典哥德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9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2000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0年3月-2000年8月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1年-2003年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2003年-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2007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2003年-2007年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8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2008年-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研究领域

教育背景

1984年-1988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
1988年-1991年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
1994年-199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

学术兼职

教育部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
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常务理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

研究成果

[1] 《使改革红利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 《让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6期。
[3] 《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求是,2013年第20期。
[4] 《自我雇用问题研究进展》,石丹淅、赖德胜,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0期。
[5] 《中国残疾人劳动参与决策分析——基于2012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纪雯雯、赖德胜,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5期。
[6]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经济因素分析》,前线,2013年,第9期。
[7] 《我国就业质量状况研究:基于问卷数据的分析》,赖德胜、石丹淅,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5期。
[8] 《城乡差距对经济社会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李长安、赖德胜,经济经纬,2013年第4期。
[9] 《和谐劳动关系促圆中国梦》,人民日报(理论版),2013年7月5日。
[10]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理论探讨与政策建议》,赖德胜、石丹淅,第一资源,2013年第1辑。
[11] 《追求更高质量的就业》,群言,2013年第2期。
[12] 《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第9期。
[13] 《论教育优先发展与就业优先战略的关系》,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第6期。
[14]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理论模型及其进展》,廖娟、赖德胜、杨娟,财经科学,2012年第10期。
[15] 《中国城市化的质量与提升:一个劳动力市场的视角》,赖德胜、夏小溪,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9期。
[16] 《劳动力市场制度与创新型国家——OECD国家的经验与启示》,赖德胜、陈建伟,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4期。
[17] 《教育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赖德胜、陈建伟,载中国发展基金会编:《转折期的中国收入分配——中国收入分配相关政策的影响评估》,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8月。
[18] 《我国收入差距正迎来缩小的拐点》,赖德胜、陈建伟,人民日报(理论版),2012年4月10日。
[19] 《促进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的就业规划》,第一资源,2012年第2期。
[20] 《促进我国就业增长的行业特征研究——来自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证据》,牟俊霖、赖德胜,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3期。
[21] 《中国经济转型期城镇少数民族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孟大虎、苏丽锋、赖德胜,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新华文摘,第14期。
[22] 《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1期。
[23] 《我国不同区域就业弹性的动态比较》,赖德胜、包宁,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6期。
[24] 《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11期。
[25] 《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
[26] 《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田永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新华文摘,第17期。
[27] 《我国残疾人集中就业扶持政策分析》,赖德胜、胡仲明,残疾人研究,2011年第3期。
[28] 《论中国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失衡与复衡》,赖德胜、吴春芳、潘旭华,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29]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from the Cities and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Fair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Capability”,Lai Desheng, Meng Dahu and Tian Yongpo,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 44, no. 1, January–February, 2011.
[30]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China’s current employment sector and countermeasures”, Lai Desheng, Li Changan, China Economists, 2010,No. 29, November-December.
[31] 《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从分割到融合》,廖娟、赖德胜,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6期。
[32] 《过度教育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数据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武向荣、赖德胜,2010年第19期。
[33]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赖德胜、李长安,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第14期。
[34] 《当前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建议》,刘丽湘、赖德胜、裴秀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9期。
[35]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迎接创业高潮》,赖德胜、李长安,求是,2009年第14期。
[36]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亚国家教育的影响:经验与启示》,赖德胜、朱敏,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9 期。
[37]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和政策选择》,赖德胜、田永坡,红旗文稿,2009年第7期。
[38] 《论共享型增长——促进就业扩大和收入平等的新发展模式》,第一资源,2009年第5期。
[39] 《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与防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第11期。
[40] 《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效应分析及政策选择》,赖德胜、李长安,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
[41] 《从北京市房山区看大城市郊区的城市化及其模式》,赖德胜、王轶、孟大虎、崔山,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2]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的新进展》,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43] 《“知识失业”加剧凸显政府职责》,赖德胜、孟大虎,人民论坛,2007年第15期。
[44]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赖德胜,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
[45]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付尧、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6] 《个体教育投资风险与教育资产组合选择》,赵宏斌、赖德胜,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47] 《人力资本与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郑勤华、赖德胜,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1期。
[48] 《我国残疾人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赖德胜、廖娟、刘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
[49] 《三重视角求索书业之是》,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
[50] 《学科发展视角下的图书选题策划》,中国编辑,2006年第5期。
[51] 《专用性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赖德胜、孟大虎,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52]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赖德胜、田永坡,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53]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教育发展》,赖德胜、郑勤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4] 《大学生就业难的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4期。
[55] 《哪些因素影响毕业生择业行为》,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
[56]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经济学分析》,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7] 《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本投资》,赖德胜、田永坡,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2期。
[58] 《大学生自愿失业的经济学分析》,吴克明、赖德胜,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59] 《欧洲人力资本收益率:文献综述》,郑洁、武向荣、赖德胜,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60] 《怎样认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求是,2003年第16期。
[61] 《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制度分析》,赖德胜、吉利,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62] 《多层次调节与社会公平》,前线,2003年第5期。
[63] 《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赖德胜、武向荣,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新华文摘,第11期。
[64] 《民办教育的改革效应》,赖德胜、李亚琪,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
[65]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6] 《个人收入分配的失范与规范》,求是,2001年第13期。
[67] 《计划生育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3期。
[68] 《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世界经济,2001年第4 期。
[69] 《关注浪费》,中国改革,2000年第4期。
[70] 《对中国教育收益率的新解》,河北学刊,2001年第3期。
[71] 《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8期。
[72] 《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赖德胜、张含,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7期。
[73] 《经济转型与教育失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74] 《经济学的发展应以问题为导向》,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2期。
[75] 《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76] 《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人力资本成因》,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2 期。
[77] 《论转型发展阶段的国有经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 期。
[78] 《教育与科技生产力转化》,教育与经济,1998年第1期。
[79] 《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80] 《制度变迁与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显示》,和春雷、赖德胜,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
[81] 《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一个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学术研究,1997年第9期。
[82] 《中国教育收益率估算:文献综述》,经济研究资料,1997年第9 期。
[83] 《人力资本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84]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人力资本成因》,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4 期。
[85] 《略论市场浪费》,赖德胜、赖德信,经济纵横,1997年第8期。
[86] 《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几个特点》,中国改革,1997年第6期。
[87] 《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经济科学,1996年第6期。
[88]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1期。
[89]《改革开放以前的收入分配理论》,赵人伟、赖德胜,载于光远主编:《中国理论经济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90] 《稳定转轨中的个人收入分配》,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4期。
[91] 《个人收入分配面临理论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92] 《消费者主权的现实与实现》,赖德胜、李哲,经济问题探索,1996年第1期。
[93] 《当前收入差距缘何扩大》,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0期。
[94] 《关于个人收入分配的几个问题》,求索,1995年第4期。
[95] 《论建立劳动力市场的障碍与突破口》,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96] 《关于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几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97] 《论企业家阶层的生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98] 《二元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99]《库茨涅兹收入不公平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1年第4期。
著作:
[1] 《2013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残疾人就业》,赖德胜、李长安、孟大虎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2] 《中国收入分配研究报告》,李实、赖德胜、罗楚亮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
[3]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研究》(专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赖德胜、李长安等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
[4] 《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赖德胜主编,孟大虎、李长安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
[5] 《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就业质量》,赖德胜主编,孟大虎、李长安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6] 《中国收入分配:探索与争论》,宋晓梧、李实、石小敏、赖德胜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10月。
[7] 《教育经济学》(教材),赖德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
[8] 《中国就业60年(1949-2009)》(专著),赖德胜、李长安、张琪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1月。
[9] 《中国残疾人就业与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专著),赖德胜等著,华夏出版社,2008年10月。
[10] 《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专著),赖德胜、孟大虎等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5月。
[11] 《京师教育经济译丛》(翻译),杜育红、赖德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12]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保障改革》(专著),赵人伟、赖德胜、魏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3] 《与经济学同行》(随笔集),赖德胜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
[14] 《关注浪费》(专著),赖德胜主编,丁以绣副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8月。
[15] 《先富!共富?——中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专著),赖德胜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16] 《教育与收入分配》(专著),赖德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17] 《收入分配理论》(翻译),赖德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8月。
[18] 《中国个人收入分配论纲》(专著),冯文荣、赖德胜、李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短论、随笔、书评、访谈:
[1] 《全面深化改革对就业影响深远》(专访),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12月5日。
[2]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5日。
[3] 《国企去行政级别正是好时机》,企业观察报,2013年11月11日。
[4] 《高房价下的人才吸引困局》,法治周末,2013年10月8日。
[5] 《经济增长的颜色》,经济学家茶座,2013年第3期。
[6] 《大学生就业难的结与解》,法治周末,2013年6月5日。
[7] 《行业收入差距的正常与反常》,法治周末,2013年5月22日。
[8] 《以什么替代人口红利支撑经济增长》,法治周末,2013年2月27日。
[9]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专访),经济日报,2012年12月17日。
[10] 《无水分增长靠改革》,法治周末,2012年12月11日。
[11] 《高等教育扩展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专访),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11月28日。
[12] 《高质量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法治周末,2012年11月13日。
[13] 《贫富差距的缩小有赖制度创新》,法治周末,2012年9月19日。
[14] 《劳资两利方能基业长青》,法治周末,2012年4月8日。
[15] 《创新人才与市场经济》,法治周末,2012年1月4日。
[16] 《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包容发展》(专访),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11月12日。
[17] 《高铁的经济学意义》,法治周末, 2011年8月17日。
[18] 《有容乃京》,载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科联组编:《北京精神百家谈》,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
[19] 《开放新人口红利,促力“十二五”发展》,赖德胜、陈建伟,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4月29日。
[20] 《大学的文化》,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第4期。
[21] 《善有善报》,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第2期。
[22] 《一位社长眼中的大学出版》,现代出版,2010年第4期。
[23] 《大学生就业难无碍人力资本投资增长》(专访),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年7月14日。
[2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教育改革发展新课题》,赖德胜、李长安,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6日。
[25] 《人挪活?》,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4期。
[26] 《中小学教材的城市偏向》,经济学家茶座,2010年第3期。
[27] 《就业质量待提高》,新世纪,2010年4月6日。
[28] 《把握机遇,踏浪而行》,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18日。
[29] 《少壮不努力,老大何以徒伤悲?》,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4期。
[30] 《“数字化”的陷进》,经济学家茶座,2009年第1期。
[31] 《教授五月》,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3期。
[32] 《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27日。
[33] 《经济学家的关键词》,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2期
[34] 《城市失业的另一种解释》,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3月31日。
[35] 《新日本之新》,经济学家茶座,2008年第1期。
[36] 《人力资源的99度+1度论》,北京日报,2007年9月24日。
[37] 《发挥市场作用,不断深化改革》,群言,2007年第8期。
[38] 《中小学教师劳动力市场建设亟待完善》,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27日。
[39] 《男怕入错行?》,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6期。
[40] 《学问靠真》,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4期。
[41] 《好为人师》,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1期。
[42] 《如何维系上下游资金链运转》,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1月12日。
[43] 《初见俄罗斯》,北京社科,2006年第12期。
[44] 《大学出版社转制该不该》(专访),编辑之友,2005年第5期。
[45] 《图书的时间价值》,中华读书报,2005年7月20日。
[46] 《中国教育出版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6月20日。
[47] 《企业家品质比学术背景更重要》(专访),出版参考,2005年第4期。
[48] 《出版人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2月25日。
[49] 《科尔内的价值与智力外流》,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4期。
[50] 《树立科学的出版发展观》,出版参考,2004年第7期。
[51] 《加强出版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大学出版,2004年第4期。
[52] 《茶座乾坤》,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2期。
[53] 《经济学视野中的大学出版》(专访),大学出版,2004年第1期。
[54] 《到底谁在为难大学生就业》(专访),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7月15日。
[55] 《制度重于技术》,大学出版,2003年第4期。
[56] 《分工与发展》,大学出版,2003年第3期。
[57] 《百年树人别解》,人民日报,2003年6月30日。
[58] 《扩展的两极分化》,改革内参,2003年第18期。
[59] 《经济研究的个体性与群体性》,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2期。
[60] 《浅析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人民日报,2003年2月18日。
[6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人民日报,2003年1月20日。
[62] 《学风建设的关键是制度》,中国改革,2002年第9期。
[63] 《心灵选择的背后》,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4期。
[64] 《知识失业呼唤高等教育改革》(专访),科学时报,2002年7月11日。
[65] 《替代与不可替代》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3期。
[66] 《经济衰退与经济学繁荣》,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2期。
[67] 《倾斜的限度》,改革内参,2002年第14期。
[68] 《通往市民之路》,改革内参,2002年第12期。
[69]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
[70] 《什么是一流的经济学刊物》,经济学家茶座,2001年第3期。
[71] 《教育收费的计划生育效应》,经济学家茶座,2001年第1期。
[72] 《按图索骥之外》,经济学家茶座,2000年第3期。
[73] 《由扩招说浪费》,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11月4日。
[74] 《工作搜寻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经济学家茶座,2000年第1期。
[75] 《瑞典的教授之路》,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4月23日。
[76] 《教育似座孤岛》,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9期。
[77] 《注意力经济的启示》,学习时报,1999年8月16日创刊号。
[78] 《数字化时代的制度建设》,中国青年报,1999年6月14日。
[79] 《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收入分配》,社会科学报,1999年4月22日。
[80] 《用收入分配政策扩大内需》,中国市场经济报,1999年2月11日。
[81] 《买方市场背后有因》,中国改革,1999年第6期。
[82] 《流动,呼唤秩序和公正》,粤港信息日报,1998年5月17日。
[83] 《社会保障:改革的润滑剂》,粤港信息日报, 1998年3月15日。
[84] 《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中国改革,1997年第10期。
[85] 《弃暗投明路不平》,读书,1997年第10期。
[86] 《弃学从业,何错之有?》,改革,1997年第4期。
[87] 《教育与科技扩散》,社会科学报,1997年6月30日。
[88] 《制度变迁与收入分配》,山西发展导报,1996年11月2日。
[89] 《按劳分配理论需重新审视》,山西发展导报, 1995年11月4日。
[90] 《高教收费:胆要大,心要细》,亚太经济时报,1995年10月31日。
[91] 《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主要问题》,山西发展导报,1995年7月19日。
[92] 《个人收入分配的误解》,中国国情国力,1995年第6期。
[93] 《经济学家的社会角色》,社会科学报,1995年4月27日。
[94] 《收入分配原则多元化极大地提高了分配效率》,山西发展导报,1994年11月23 日。
[95] 《大力加强经济教育》,光明日报,1994年9月25日。
[96] 《拉开差距不等于效率优先》,经济日报,1994年7月19日。
[97] 《尽快建立企业家市场》,社会科学报,1994年4月26日。
[98] 《现代企业制度迫切需要企业家》,企业家,1994年第3期。
[99] 《可行的收入分配原则》,经济学消息报,1994年3月18日。
[100] 《收入差距三议》,亚太经济时报,1994年1月4日。
[101] 《平均主义分配的危害》,学习,1992年第7期。
项目: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首席专家),2012年-2015年。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研究”(首席专家),2008年-2011年。
[3]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研究”,2013年。
[4]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残疾人教育与贫困问题研究”,2013年-2015年。
[5] 北京市科委委托项目“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实用型人才开发与培养问题研究”,2010年-2011年。
[6] 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2009年。
[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与防范”,2007年-2009年。
[8]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委托项目“转型经济中的残疾人就业与发展研究”,2007年。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与人力资本作用机制研究”,2005年-2008年。
[1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2004年-2008年。
[11] 教育部“十五”博士点基金项目“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2003年-2005年。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力市场管理研究”之子课题“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与互动”,2002年-2007年。
[13] 北京市劳动局委托项目“北京市企业职工素质现状与对策”,2002年-2003年。
[14]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项目“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2002年-2006年。
[15] 浙江海南药业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产权制度与民营经济发展”,2002年。
[16] 教育部出国留学回国人员项目“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2001年-2003年。
[17] 教育部“十五”博士点基金项目“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2001年-2003年。
[18] 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2001年-2003年。
[19]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计划生育与收入分配”,1996年-2000年。
[20]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距问题研究”,1993年-1996年。
[21] 教育部“九五”博士点基金项目“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整合”,1998年-2001年。
[22] 北京市“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人力投资与收入分配”,1996年-1998年。
[23] 北京市“百人工程”项目“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的浪费现象研究”,1998年-2000年。
[24] 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整合”,2000年2月-2000年8月。
[25]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经济教育研究”,1993年-1994年。
[26]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知识经济研究”,1998年-2000年。
[27] 北师大教改项目“招生与就业的对比研究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2000年-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