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1967年11月-1978年2月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9团战士、会计、文书、团政治处干事、连指导员、团党委委员。
1978年2月-1982年2月 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党支部书记。
1982年2月-1984年12月 中央党校理论部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1984年12月-1985年9月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
1985年9月-1987年12月 中央党校理论部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1987年12月-1992年8月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副教授、室主任。
1992年8月-1993年8月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1993年8月-1994年2月 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
1994年2月-1995年1月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教务部常务副主任。
1995年1月-1997年3月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
1997年3月-1998年2月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秘书长。
1998年2月-2007年12月 中央党校副校长。
2007年10月 当选为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2007年12月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1982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毕业于中央党校理论部,获哲学硕士。
毕业于中央党校理论部,获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1991年1月-1992年8月 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共秦皇岛市委常委、副书记
独著、合著:
[1] 《社会主义矛盾、动力与改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
[2] 《社会生活方式论》(合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3] 《政治体制改革论纲》(合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4]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
[5] 《经济利益、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深层反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2月
[6] 《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6月
[7] 《效率•公平•和谐——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8] 《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月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11] 《王伟光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7年8月
[12] 《王伟光讲习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11月。
[13] 《王伟光论文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8月。
[14] 《党校工作规律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月。
[15] 《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
[16] 《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7] 《社会矛盾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7月
[18] 《校园十年建设纪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1]
著作:
[1]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2月
[4] 《科学发展观概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5] 《社会主义通史》(八卷本),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
译著:
[1] 《历史与阶级意识》,华夏出版社,1989年
[2] 《西方政治思想概论》,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
论文:
[1] 《马克思论人的本质和他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第3期。
[2] 《关于哲学的主体和主体性》,载《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3] 《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载《光明日报》1990年5月7日(《新华文摘》1990年第7期转载)。
[4] 《为人民谋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载《求是》2001年第13期。
[5]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三个解放》,载《光明日报》2001年8月28日。
[6] 《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载《光明日报》2001年9月3日。
[7]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载《紫光阁》2003年第12期。
[8]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载《亚洲论坛》2003年第11期。
[9] 《永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载《求是》2004年第3期。
[10] 《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思考》,载《求是》2004年第11期。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载《半月谈》2005年第4期。
[12]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求是》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 《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尽力结合起来》,载《求是》2005年第21期。
[14] 《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更好地兼顾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载《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认识成果》,载《求是》2007年第2期。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南》,载《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7] 《论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载《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18]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9] 《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20]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9期。
[21] 《旗帜、道路、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2]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认识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和原因——重读<资本论>和<帝国主义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
[23] 《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载《求是》2009年第5期。
[24] 《改革开放30年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发展》,载《中国监察》2009年第2期。
[25] 《全面理解、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26]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载《人民日报》2010年9月28日。
[27] 《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载《求是》2010年第21期。
[2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29]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多做贡献——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体会》,载《紫光阁》2011年。
[30] 《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载《学术探索》2011年第8期 。
[31] 《论邓小平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期。
[32] 《王伟光: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路》,载《学术界》2012年第1期。
[3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载《学习与研究》2012年第12期。
[34] 《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载《求是》2013年第3期。
[35] 《论坚持群众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载《党建》2013年第8期。
[36]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并不输理》,2015年9月23日,求是杂志社旗下的《红旗文稿》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