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智库专家 > 国家智库专家

所属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简历

1991年7月-1993年6月 国家外经贸部人事司
1993年6月-1994年12月 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事总部
1994年12月-1997年5月 中国南光闽澳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
1996年1月-1996年7月 澳门南光集团南光(捷克)有限公司财务经理
1997年5月-1998年10月 中国光大银行人事教育部人力资源经理
2000年7月-2003年6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经济室副主任、科研处长
2003年6月-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
2013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

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人事管理经济学、劳动与雇佣法经济学

教育背景

1991年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
1999年4月-2000年3月 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学系。
1997年9月-2000年7月 攻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理论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学术兼职

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2000年-2002年 欧洲经济学会(布鲁塞尔)会员
2001年-2003年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员
2005年 美国国务院VIP计划访问学者
2005年-2006年 中德DAAD-PPP项目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成果

论文:
[1] 《析德国经济治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与王飞合著),《德国研究》,1998年第1期。
[2] 《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最新动向》,《欧洲》,1998年第6期。
[3]《欧元与最佳货币区域》,《欧洲》,1999年第3期。
[4] 《欧元的性质与欧元汇率》,《世界经济》,2001年第8期。
[5] 《德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与政府》,《学习时报》,2001年5月21日。
[6] 《德国经济的新经济化与生态化》,《欧洲》,2001年第5期。
[7] 《欧洲新经济的政策结构探析》(与桑京合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
[8] 《欧元流通与中国企业》,《科技智囊》,2002年第4期。
[9] 《欧元流通欧洲走向联合的里程碑》,《人民日报》,2002年2月21日。
[10] 《欧洲新经济的生产函数结构分析》(与桑京合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1期。
[11] 《利益诉求——欧盟对华经贸政策变迁解析》,《国际贸易》,2002年第9期。
[12] 《中国企业感受欧元压力》,《科技智囊》2002年第81期,第36-37页。
[13] 《HR如何成为CEO的战略伙伴》,《科技智囊》,2002年第87期,第44-45页。
[14] 《公司快速成长先要把人搞定》,《科技智囊》,2003年第1期,第92-93页。
[15] 《企业成长到哪里去找人》,《科技智囊》,2003年第2期,第56-57页。
[16] 《技能薪酬体系:真的可遇不可求?》,(与张珂合作),《科技智囊》2003年第6期,第73-75页。
[17] 《人力资源如何启动应急管理》,《科技智囊》,2003年第6期,第32-33页。
[18] 《总监有价:孰高孰低》(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4期,第64-65页。
[19] 《给经理人开个市场价》(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5期,第66-67页。
[20] 《长期薪酬:让员工向“前”看》(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8期,第70-71页。
[21] 《欧元与欧洲经济增长》,《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
[22] 《欧元流通一年: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
[23] 《工作流动:理论综述与评价》(与张珂合著),《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24] 《国外宏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孟秀勤(编)《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25] 《流水不腐,但是稳定第一》,《科技智囊》,2004年第4期。
[26] 《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与王飞合著),《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4年第6期转载。
[27] 《借重“看得见的手”——谈谈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求是》2004年第6期。
[28] 《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29] 《国际化的本土化》,《科技智囊》(咨询专刊),2005年第2期。
[30] 《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与就业政策选择》,《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4期;《从欧洲就业战略到新欧洲就业战略》,《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5年第6期;原载《新视野》,2005年第2期。
[31]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选择》,《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2卷第5期。
[32] 《欧洲就业战略:从就业抑制到就业激励》(与苏静合著),《欧洲研究》,2005年第6期。
[33] 《人力资本流动审计》(与王飞合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年第7期;原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
[34] 《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求是》,2005年第13期。
[35] 《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历史、结构与功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全文转载。
[36] 《信息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微观透视》(与曹艳苗合著),《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37] 《劳动力市场测量及其经济涵义》(与孙媛媛合著),《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38] 《德国技能人才短缺治理及其借鉴》(与吴守祥合著),《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
[39] 《我国的失业群集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40] 《评<裘元伦文集>》,《世界经济》,2006年第8期。
[41] 《技能短缺问题研究述评》(与张婧、孙媛媛合著),《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0期。
[42]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路径选择》,《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2日。
[43] 《全球遭遇技能短缺》,《求是》,2007年第8期。
[44] 《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
[45] 《短期紧张、结构缺口与大学生就业》,《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
[46] 《中国劳动力市场测量:基于指标与方法的双重评估》(与孙媛媛合著),《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7] 《德国哈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与ILLING、陈立坤合著),《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
[48]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49] 《薪酬审计:战略、功能与技术》,《管理@人》,2007年9月,总第31期。
[50] 《德国IT人才短缺与政策选择》(与吴守祥合著),潘晨光(编),中国人才前沿(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
[51] 《美国技能短缺治理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1期。
[52]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与代懋合著),《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著作:(含译著)
[1] 杨伟国,《欧元生成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 格哈德伊宁,《货币政策理论——博弈论方法导论》(译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 M.M.波斯坦,E.E.里奇,爱德华米勒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周荣国、张金秀译,杨伟国校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
[4] 杨伟国,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 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版》(第10版,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 《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7] 《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专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8] 全球视野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第二主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科研课题:
[1] 2002年3月 国务院“欧洲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2] 2002年5月-2002年7月 荷兰ING集团委托研究课题“中欧经济关系”(完成英文研究报告《中欧经济关系、中国的利益需求与ING的贡献》)
[3] 2003年6月-2004年4月 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子课题。
[4] 2003年9月-2004年5月 国外宏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北京市委《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
[5] 2003年12月-2005年12月 我国的失业群集与政策选择,中国人民大学青年科研项目。
[6] 2004年5月-2004年10月 “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教育部委托课题。
[7] 2004年6月-2005年10月 北京市教育工委,首都高校校级领导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8] 2004年7月-2007年6月,国外就业的发展趋势、理论前沿与政策变迁研究,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我国就业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9] 2004年9月-2008年6月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人事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指数系统研究与设计。
[10] 2005年5月-2005年12月 国家“985”工程二期及“211”工程,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11] 2005年7月-2007年6月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技术工人短缺与技能工人激励关系研究。
[12] 2006年4月-2008年12月 北京市委统战部,统战部门职位职责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研究。
[13] 2006年8月-2007年12月 国家工商总局,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工资研究。
[14] 2006年4月-2006年12月,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理论框架。
[15] 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日,“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研究项目,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研究。
[16] 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日,“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个人项目”,人力资源审计基础研究。
[17] 2007年5月-2007年12月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研究。
[18] 2007年7月-2007年12月 国家物资储备局,国家物资储备系统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模型实证研究。
[19] 2007年9月-2008年10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爱尔兰产业集聚中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动。
[20]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大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