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信经济

曾梦想走出农村的人们回来了!

时间:2022-08-30来源:经济日报

七八月份的江苏乡村,处处风光旖旎,黄澄澄的小麦归仓不久,绿油油的青禾已铺满大地。放眼望去,无人机与白鹭竞相翻飞,“镐锄镰犁”变成了智能化的“金戈铁马”,田地间硕果累累,丰收在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的锦绣画卷向远方延伸铺展。

生机盎然的田野上,还有让人更加欣喜的变化:一批又一批新面孔来到乡野,成为“农”的传人。他们中有的是年富力强的致富带头人,有的是懂科技、会管理的网红“田创客”,有的是懂市场、善经营的“农业经理人”……他们带着敢闯敢拼的勇气和韧劲,从都市青年变成扎根乡野的农夫,在田间地头描绘着人生蓝图。

曾经梦想走出农村的人们,为何又返乡成为“新农人”?回乡后他们都做些什么?能给乡村带来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近这群“新农人”。

01义无反顾回农村

江苏连云港市灌南县新安镇苏口村村民吴兆金大半辈子守着“一亩三分地”,去年年底,他竟一口气流转承包了150亩土地来养豆丹。

豆丹是豆天蛾的幼虫,可以做成菜肴。“过去一季小麦一季稻,一亩地也就几百元收入,一种就是40年。没成想水稻换成豆丹后,一亩地收入竟超过8000元。”吴兆金笑盈盈地算起今年的收入账。他说,自己改变种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的底气,来自村里“90后”返乡“新农人”宋冬冬的指导。

“这块稻田水还是有点少,鳜鱼长不大就卖不上价。”在苏口村村民宋波涛家的水田里,皮肤黝黑的宋冬冬正赤脚站在水田里,测量稻鱼混养的最佳水位。“冬冬是大家羡慕的‘大老板’,真没想到他能回来。这两年他带领大家搞稻虾种养和豆丹养殖,让不少村民口袋鼓了起来。”宋波涛说。

2014年,宋冬冬在浙江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租了一间门面做服装生意,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很快便经营起2家门店和3家餐饮店,年收入几百万元。“自己日子宽裕了,但每次回乡心里总不是滋味,家乡的落后成了我的心结。我决定回乡创业,拉乡亲们一把。”宋冬冬说。

“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引领坚定了我回乡发展的决心。我最初想把服装加工引进村里,但发现物流跟不上,走了一小段弯路。”宋冬冬说,“镇里了解到我返乡创业的困难后,随即派人上门指导,大家开会研究决定还是把重心放在农业生产主业上。”

tu

江苏连云港灌南县新安镇苏口村返乡创业者宋冬冬(中)正带领村民察看水稻长势情况。李伟摄

“这几年,我们在如何创新农业产业发展上绞尽脑汁,摸索出‘小麦+豆丹’、稻虾鱼生态种养两条致富路,全村3000多亩土地有2200多亩采用了生态种养模式,人均增收9000多元。”宋冬冬今年准备利用稻田尾水搞生态鳜鱼养殖,扩大水田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宋冬冬说,良田美池、怡然自乐的美好苏口村已初见雏形。

未来的农村什么样?每名“新农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

走进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牛角村返乡创业者魏勇的田园房舍,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一片碧绿的草坪旁矗立着一幢白色钢构房屋,简约现代的陈设映衬在巨大的玻璃幕墙里,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天然的“油画”。“草坪尽头的那棵柳树是我8岁那年栽的,现在已经长成大树了,它是促使我回乡的触发点。”魏勇说。

1989年出生的魏勇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打拼多年并小有成就。他因一棵树引发乡愁回到家乡,又通过一朵玫瑰花找到发展方向。

“我首期种植了30亩丰花玫瑰,一季能收300多斤干花,主要用来做玫瑰花茶和青梅玫瑰糖。新建的玫瑰产品作坊明年就能投入使用,接下来将朝着旅游产品方向去做。”魏勇告诉记者,目前他已注册了商标,开了网店,今年将引导村民一起扩大玫瑰种植规模,带动农业旅游产业发展。

触动张健伟的则是来自家乡连云港东海县黄川镇的农业发展“英雄帖”,当时还是南京一家建筑公司项目经理的张健伟收到“英雄帖”后激动不已,很快递交了辞职报告,返回家乡成了“新农人”。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10月份,张健伟流转承包130亩土地,投资300余万元,成立了黄川镇村头树下种植家庭农场,开始种植草莓。“回乡发展一直是我的梦想,但回来后发现自己一不懂农业、二不懂栽培、三缺乏科学种田技术,现实给我的满腔热情浇了盆冷水。”张健伟说,在困难面前,他从不放过每一次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或去外地学习“取经”,向经验丰富的人拜师学技,终于摸索出了草莓超高垄栽培技术,还解决了草莓种植连年耕作土壤板结、夏季内涝等问题。

“这两年,农场新增了葡萄和圣女果种植项目,引得八方游客前来采摘,今年收入将超过240万元。”张健伟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下一步重点是带动村民从事现代农业,共同致富。

是什么让“新农人”义无反顾回到乡村?“返乡创业者之所以越来越多,除了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农村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与城市间不断缩小的差距,也是持续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驱动要素。”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耿献辉表示。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新技术、新理念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物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这些都为“新农人”返乡创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

耿献辉认为,“新农人”带动了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下沉乡村,推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实现乡村产业与人才发展双赢。

02好政策把人留住

站在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大顾村即将建好的高标准厂房前,“90后”返乡创业者杜祥宇告诉记者:“这6000平方米新厂房将上马一套进口樱桃木和橡木的高端家具生产线,还会预留500平方米用来做电商直播。村里提供的厂房就像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的用地难题。”

2012年,还在读大学的杜祥宇了解到家乡正大力发展家具电商产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申请了网店做家具代售。“没想到第1个月就卖出了2万多元。”杜祥宇说,他专门跑回老家实地察看,全镇已有一半居民开始从事家具电商产业。

2014年,杜祥宇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沙集镇,创办了江苏佰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蓬勃兴起的家具电商产业是我回乡创业的基础,因为这里有集聚的产业、低成本的物流和成熟的经营模式。”杜祥宇说。

杜祥宇坦言,即使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创业也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前,因为板式家具价格便宜、销量大,企业就一窝蜂地生产,但这些落后的产品即将被市场淘汰。好在镇里的电商办挨家挨户上门发布市场需求指南,引导大家走高端路线,挽救了不少企业。”杜祥宇说,这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家具行业受到很大冲击,对此,政府部门多次推出政策,引入服务机构,提供免费直播培训,带领大家转思路、拓市场。

在政策引导下,2021年,杜祥宇带领企业再一次转型,销售转为以直播带货为主,产品也从普通家具生产转型为进口木材家具制造。“有地方政府扶持政策的加持,有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我对自己返乡创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杜祥宇说。

tu2

江苏徐州睢宁县沙集镇返乡创业者杜祥宇正在指导工人进行生产。顾士刚摄


连云港市东海县驼峰乡下湾村曾是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记者在村里的一座大棚里看到,多肉盆栽整齐地码放着,年轻的主播举着手机在大棚里穿梭,向网友介绍琳琅满目的多肉植物,村民们则利落地贴好胶带,完成快递打包。

这连片的大棚是“90后”返乡“新农人”张柱的梦想。2016年,张柱从韩国学成归国,回到了下湾村。“留学的时候我就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了多肉种植技术,当时也想好了毕业后就回乡发展多肉种植产业。”张柱说,他的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和村里人的质疑,他们不理解辛苦培养出来的留学生为什么非要回农村。

不过张柱发展多肉产业的思路得到了乡里的支持,还享受了大学生创办企业的税费优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优惠等多项优惠政策。“乡里还配套建设了1万多平方米的薄膜温室以及500多平方米的电商配套用房,让多肉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张柱说,眼下,他租赁的薄膜温室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8万元,带动了30多名大学生就业以及40多户贫困户脱贫。

“如果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愁是‘新农人’返乡的最初动力,那么好政策、好产业便是促使他们返乡创业的催化剂。”耿献辉说,江苏一直把产业兴旺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点,大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目前江苏已打造了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建成10亿元以上县域产业超过180个,全国产业强镇超6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6个,这些都将有力地吸引“新农人”加入到“三农”发展中来。

“去年年底,江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江苏将新培育高素质农民75万人,新选拔培养‘三带’名人250名左右、能手500名左右、新秀1500名左右。”江苏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江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4%、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城镇化进入成熟稳定、质量提升阶段,工农城乡关系也进入调整的关键时期,江苏将制定实施《江苏省“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打造现代新农人群体,重点解决“谁来种地”的人才不足问题。

03赋予乡村新活力

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梅庄村乔园葡萄园中,晶莹剔透的葡萄散发出浓浓果香,令人垂涎。葡萄园的主人是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的返乡硕士夫妻,丈夫叫杨建,妻子叫徐娇。

“各位乡亲,咱们葡萄的株距、行距都要大,1亩地只种植32棵,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1亩地栽200棵。”葡萄架下,徐娇向前来学习的村民们讲解葡萄种植技术要领。

“我们有一个梦想,就是用所学知识带领乡亲们致富。”徐娇2016年回乡后发现,要实现农业产业振兴,种什么、在哪儿种固然重要,但破除农业发展中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和旧观念显得更为迫切。

“茅村镇乃至整个铜山区的葡萄种植存在品种落后单一等问题,附加值不高,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徐娇说,老一辈农民埋头辛苦干活,却忽略了这些问题,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种了几十年的老品种已经很难“包打天下”了。于是,他们依托专业优势,从深圳引进了当时的葡萄新品种——阳光玫瑰,吸引了不少农户。

“前段时间要给葡萄疏花、疏果,不少种植户前来学技术,看我们把大部分果子都剪了,大家意识到葡萄种植不能‘贪大求多’。”徐娇说,“我们下狠心疏枝、疏花、疏果,把葡萄亩产从3000公斤降到1750公斤以内,却种出了外形更好看、品质更上乘的葡萄,销售更旺、价格更高,这样总体算下来反而挣得更多。”

“从过去大家抱着怀疑的态度到逐渐认可,再到邻村、邻镇甚至邻市的农户争相前来学习,不仅新品种、新模式得到推广,葡萄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种植户收益普遍提高。”茅村镇副镇长王新源告诉记者,徐娇夫妇提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种植理念已在当地农户心中生根发芽。

tu3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梅庄村返乡创业者杨建正在为葡萄梳果。资料图片     

李勃曾是南京一家电子元器件贸易公司的负责人,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2011年,在家乡宿迁市沭阳县返乡创业号召下,他回到了官墩乡,创办了江苏康之源粮油有限公司,准备从事粮食种植加工。

“沭阳县是江苏省水稻种植大县,粮食从种到销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经过思考,我决定将目光瞄准稻米油脂产业。”李勃说,“我们通过与武汉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食品学院合作,引入产学研项目,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渐构建了一条稻米油一体化生产链。”

“米糠富含谷维素,过去却被种植户忽略,有的作为家禽饲料,有的被直接丢弃,非常可惜。”李勃说,为了转变农户对稻米综合利用的认识,公司设立了乡镇试点基地,以订单形式和农户签订合同,带动农户发展水稻种植以及精深加工。

“我们带动了超过2万户农民,可年产米糠粕超10万吨、米糠毛油超2万吨、食用营养稻米油超2万吨,已成为江苏规模最大的稻米油生产基地。”李勃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从苏南到苏北,记者调查发现,“新农人”中“80后”“90后”不在少数,越来越多有梦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与父辈相比,他们往往拥有更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善于把新理念、新技术注入传统农业,将网络直播、线上销售等新业态引入乡村,更加注重品牌经营和团队管理。这群“新农人”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原有的农村生产环境和格局,赋予传统农业新活力。

04期待更完备舞台

孙健是徐州市铜山区荣健家庭农场的负责人,2016年返乡创业。在当地政府帮扶下,6年来,他的家庭农场已从5亩地发展到200多亩,经营着鱼塘、有机水果和蔬菜大棚等,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休闲农业基地。

然而,孙健也遇到了难题。“随着规模变大,水果和蔬菜产量提高,需要发展冷链物流,但建设用地指标成了建设冷库的‘拦路虎’。”孙健说,一方面要严守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跟不上,“新农人”创业发展面临着瓶颈。

孙健还面临着贷款难问题。因为他的抵押物不足,银行贷款额度只有30万元,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农业本就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产业,且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孙健期待金融渠道能进一步畅通,金融机构能加大对返乡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出更多惠农贷款项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上马送一程”。

与孙健这种土生土长的本地“新农人”不同,南京市溧水区南乡莓园农场主陈奕同在成为“新农人”前,从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他告诉记者,创业之初他养过鸡、鹅,种过蔬菜、西瓜、玉米等,别人种什么他就跟上,创业1年多只有支出,不见进账。“因为缺少有效的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和创业指导,我刚创业时很盲目,走了一段弯路。”陈奕同说。

耿献辉认为,当前人才下乡、能人返乡仍受到一些因素制约,为返乡创业搭建的平台还有不少短板需要补齐。他建议,各地在积极招引人才返乡创业的政策基础上,应在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提升创业能力、优化创业服务环境上下功夫,为“新农人”构建更大更全面的舞台。“要因地制宜地对‘新农人’开展精准培训,建设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的农村创业园区,落实‘新农人’在融资、用地、落户、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人回到农村来。”耿献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