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正式公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农业农村未来发展的道路。规划清晰地勾勒出从当下到本世纪中叶的农业强国建设蓝图,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明确路线,纲举目张引领发展
规划明确了不同阶段的目标:到2027年取得明显进展,2035年取得显著成效,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国。这一循序渐进的路线图,充分考虑了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给各方提供了稳定的预期。更为关键的是,它厘清了农业强国、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农业强国成为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乡村振兴是总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这一逻辑架构,如同搭建起了一座稳固的大厦框架,让各项工作有了清晰的定位和发力点,有助于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突出重点,多管齐下保障安全
农业强国具有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等五大特征。其中,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规划提出通过设施、技术、装备、政策、制度等五个基础的建设,高水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在种业方面,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这是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种业的自主可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同时,培育农机领军企业,推动老旧农机更新改造,促进农机、农艺全面融合,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能够极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农业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协同共进
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之间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规划鼓励基层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探索,实施梯次推进战略。东部地区率先建成农业强省,凭借其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等优势,为全国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和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条件较好的市地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有条件的县(市、区)加快建设农业强县,形成了从点到面、逐步推进的良好态势。这种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充分尊重了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了“一刀切”的做法,能够让不同地区在自身基础上发挥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共创辉煌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资源约束、科技创新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抗风险能力。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农业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还需要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中国政信研究院院长、政信经济学家、政府战略咨询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原创始副院长陈功: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国,不仅是农业自身的发展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它将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指引下,通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农业农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