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场由民进上海市委和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研讨会在沪举行。原本以为只是一场礼仪性、学术性的会议,却因多位发言者的犀利观点而充满了“火药味”。其中,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的一番发言更是直击当下教育痛点,引发广泛关注。
重磅炸弹一: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
倪闽景在发言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我国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长期存在“重解答题目、轻解决问题”的问题。他甚至抛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我们的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大量内容是200年以前的知识。”这句话瞬间点燃了会场内外的讨论热潮。
倪闽景进一步解释,当前的理科教育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可以熟练地解答复杂的数学题或物理题,但在面对真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重磅炸弹二:科普活动为何止步于兴趣?
除了对理科课程的批评,倪闽景还提出了另一个尖锐问题:为什么青少年的课外科普活动大多停留在兴趣层面,而未能深入到科学知识、方法、技能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他指出,虽然如今中小学校园里的科技设备越来越“高大上”,但学生的科创活动却缺乏深度体验和高阶思维训练。“有兴趣”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从“有兴趣”走向“有志趣”。然而,这一路径目前仍不清晰。
此外,倪闽景还特别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孩子科学素养的影响。他认为,近年来大量魔幻影视、游戏和书籍充斥市场,这些内容虽然满足了娱乐需求,却可能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和家长是否足够重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重磅炸弹三:科创能力是“童子功”!
倪闽景还提到,科技创新能力是一项需要从小培养的“童子功”。如果错过了高中阶段再试图补救,很可能为时已晚。他呼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接触科学、探索未知的机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俞立中教授追问:教育改革真的够了吗?
上海纽约大学原校长俞立中教授也发表了引人深思的见解。他质疑道:“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仅仅停留在教材编排和大纲调整上,这就够了吗?”他提醒与会者关注一个现象:现在的孩子每天有多少时间能自由玩耍?有多少家长仍在盲目“激娃”?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目标单一化带来的压力。
俞立中认为,教育不应仅仅围绕考试和升学展开,而是要回归“人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全面发展。
胡卫院长呼吁:多样化供给与个性化发展
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则从公平与多样化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如何解决学校发展的差异化问题,如何激发办学活力,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
胡卫特别提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或将被重新定义。未来,课程模式、教学方法甚至班级组织形式都需要进行颠覆式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袁雯校长给出答案:终身学习与精神富足
针对教育的出路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提出了一条明确路径——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她主张从学历导向转向学历与能力并重,并最终延伸到发展导向,关注每个人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富足的追求。
袁雯还留下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ChatGPT时代来了,未来的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自动生成。但是,机器能生成人的精神吗?人的灵魂又将如何安放?”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政信研究院院长、政信经济学家、政府战略咨询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原创始副院长陈功:此次研讨会无疑为教育改革敲响了警钟。从倪闽景的“三颗重磅炸弹”到俞立中的深刻追问,再到胡卫和袁雯的具体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当前教育体系亟需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