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规划不仅明确了未来四年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还提出了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措施。这是一份具有深远意义的文件,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规划出台的背景与重要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通过乡村振兴,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的出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时间表。规划的落实将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农村人口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同时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与亮点解读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规划强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城乡发展格局:规划提出统筹优化城乡发展布局,强化耕地保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
3.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提出了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策略。这体现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有助于精准施策,提高乡村振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规划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三、面临的挑战与潜在解决方案
在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如何在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避免一刀切和形式主义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潜在解决方案:
1.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通过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等措施,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同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保障进城落户农民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同时,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分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村庄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同时,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中国政信研究院院长、政信经济学家、政府战略咨询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创始副院长陈功:《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战略蓝图和实施路径。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