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3月28日19时13分,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并审议通过《加快加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方案》。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对于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由来已久,它就像一颗毒瘤,侵蚀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资金链本就相对脆弱,每一笔应收账款都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开展生产经营的“生命线”。一旦账款被拖欠,企业可能面临原材料采购困难、员工工资发放延迟、技术研发停滞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可能陷入经营困境,最终导致破产倒闭。以制造业为例,一家小型零部件生产企业如果被大型企业长期拖欠货款,它将无法按时采购原材料,生产线只能被迫停工,订单无法按时交付,进而失去客户信任,业务量大幅萎缩。而企业的倒闭又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员工失业、税收减少等,对当地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拖欠账款问题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它破坏了市场的信用体系,使得企业之间的信任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为了避免被拖欠账款,在合作前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信用调查,或者要求对方提供担保,这无疑增加了交易的复杂性和成本。此外,大量资金被长期占用,无法在市场中有效流动,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了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了经济的循环和发展。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清欠力度,压实责任,健全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压实责任是确保清欠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明确各部门、各地区在清欠工作中的职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能够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当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时,清欠工作就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推进。
健全机制是清欠工作的长效保障。建立常态化的账款清理工作机制,定期对账款拖欠情况进行排查和清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完善账款支付监测机制,实时掌握企业账款支付情况,为清欠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账款拖欠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立法明确账款支付的期限、违约责任等,为企业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当企业遇到账款拖欠问题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增强企业的安全感和信心。
强化源头治理和失信惩戒是遏制新增拖欠的重要手段。从源头上规范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采购行为,严格审查项目资金来源和支付能力,避免出现因资金不足而拖欠账款的情况。对于恶意拖欠账款的企业和单位,要依法进行失信惩戒,限制其市场准入、融资信贷等,让失信者付出沉重代价。
中国政信研究院院长、政信经济学家、政府战略资讯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原创始副院长陈功:要确保清欠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还需要各方面的协同配合。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金融机构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企业自身也要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合同意识和维权意识。
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经济的稳定运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策部署为清欠工作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解决账款拖欠问题,激活企业活力,稳定经济大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