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信三农

政信三农:夯实“三农”根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时间:2025-02-26来源: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中,乡村全面振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篇章。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犹如一盏明灯,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意义重大且深远。

“农,天下之大本也。”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国农业再获丰收,农村保持和谐稳定,这是多年来“三农”工作不懈努力的成果。然而,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筑牢“三农”工作这个基础。只有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该意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重要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做好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其中提出的多项任务和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要求。“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掌握主动权。通过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的重要保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举措。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着力推进乡村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风尚。

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的重要支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要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形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同时,要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中国政信研究院院长、政信经济学家、政府战略咨询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原创始副院长陈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还需要保持历史耐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为指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贡献“三农”力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