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有关措施,这一举措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征程中农机装备发展的关键赛道。会议明确指出,农机装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凸显了农机装备在我国农业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
农机装备对于国家粮食安全而言,犹如坚固的基石。“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先进的农机装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农机的助力。先进的播种机能够精确控制种子的间距和深度,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联合收割机则大大缩短了收获时间,减少了粮食在田间的损失。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可以稳定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农机装备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现代化,而农机装备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现代化的农机装备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智能农机可以通过传感器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和作物生长情况,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这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然而,我国农机装备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基础技术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导致部分高端农机装备依赖进口。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农机装备的研发和升级换代。农机装备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产品在可靠性、适用性和安全性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农民的使用体验和生产效率。
针对这些问题,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施策的措施。从突破基础技术、完善创新体系、培育优质企业、打造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加快标志性产品研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合力,加大对农机装备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要用好用足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措施,加强中试验证和熟化应用,促进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市场推广。这些政策措施可以降低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装备的成本,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中试验证和熟化应用,可以确保农机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提高其适用性和可靠性。
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做好鉴定检测认证,强化质量监督管理,促进农机装备产品加快升级。标准是产业发展的基石,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标准,可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加强鉴定检测认证和质量监督管理,可以淘汰不合格产品,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中国政信研究院院长、政信经济学家、政府战略资讯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原创始副院长陈功: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为契机,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加快农机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