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信研究

政信社评|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 深度剖析与实施展望

时间:2025-01-26来源:

在当今全球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近期,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用地保障、收入分配、支持转制企业等多个维度出发,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财政支持:奠定坚实基础

财政投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政策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与文化强国建设和国家财力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这为文化领域的重点规划和项目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对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给予支持,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的理论深度和创新能力。此外,中央财政继续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这将直接促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税收优惠:激发市场活力

税收优惠政策是激励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延续实施宣传文化增值税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增值税政策以及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税收政策,可以有效降低文化企业的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特别是对于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免征企业所得税和房产税等优惠政策,将为其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保持在合理水平。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等上市和再融资,以及发行债券融资,这将为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更为丰富的资金来源。此外,完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确权、登记、托管、投资、流转和处置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将有助于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

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政策中明确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支持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设立文化科技相关重点专项,将有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同时,支持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园区发展,加快布局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将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

用地保障与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

用地保障和收入分配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政策依法依规保障文化企业合理用地需求,为文化产业的扩张和升级提供了空间。同时,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合理核定文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落实内部分配自主权,有助于激发文化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国有独资、控股文化企业和承担国家重大文化活动(工程)的企业,实行工资总额预算按周期管理,将更好地适应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支持转制企业:平稳过渡与发展

对于转制文化企业,政策在社会保险、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确保了转制过程的平稳过渡。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转制企业的负担,也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组织实施:形成合力

政策的最后部分强调了中央宣传部会同各部门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这一要求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有助于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地和实施。

中国政信研究院院长、政信经济学家、政府战略咨询顾问、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创始副院长陈功: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政策从多个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政策的落地和实施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以及文化企业的积极参与。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政策措施出台,共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政信融媒编辑